Copyright © hbuas.91wllm.com All Right reserved 沪ICP备10005749号-3
师范生成长环境不断优化
近年来,党中央和国务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师范生(含教育类研究生,下同)和教师的成长环境不断得到优化。2007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国办发〔2007〕34号)下发,重新开启了师范生免费教育的时代,该《办法》提出,对于“有志于长期从教、终身从教的优秀高中毕业生”报考免费师范生的,给予“两免一补”(即免学费,免住宿费,补助生活费)、免试读研等优惠政策;并且把“未来优秀教师和教育家”作为免费师范生培养的两个层次的长期目标。2010年,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央编办、财政部等五部门又联合印发了《关于印发〈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实施办法〉的通知》(教师〔2010〕2号),明确提出要“确保免费师范毕业生到中小学任教有编有岗”。这无疑使正在学校就读的免费师范生们又吃了一颗定心丸,而对于高中毕业生来说,免费师范生则又多了一份吸引力。
但国办发〔2007〕34号文件同时也规定,“ 免费师范生入学前与学校和生源所在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签订协议,承诺毕业后从事中小学教育十年以上。到城镇学校工作的免费师范毕业生,应先到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任教服务两年。国家鼓励免费师范毕业生长期从教、终身从教。”应该说,免费教育政策的出台,在社会上还是引起了强烈且积极的反响,对广大立志从教的寒门学子来说,无疑是一个福音,但同时“从教十年”的规定也让不少人心生顾虑,不过这种顾虑更多的是心理层面的,因为实际上真正立志从教,乐教、适教、善教的人,一旦走上教师岗位,在十年内离开教师岗位的也只是极少数。尽管如此,党和国家还是出于人文关怀和长久发展的考虑,于2018年1月印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这标志着教师队伍建设有向前跨越了一大步,《意见》对师范生培养提出了明确的意见,决定实施教师教育振兴计划,建立中国特色师范教育体系,推进“三位一体”协同育人,鼓励各地适时提高师范专业拨款标准,采取“到岗退费或公费培养、定向培养”等多种培养方式,以吸引优秀青年踊跃报考师范专业;并提出改进并完善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将履约任教服务期调整为6年。并在随后印发的《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 年)》中将“免费师范生”改称为“公费师范生”。《意见》还提出要让教师有“三感”(即,在岗位上有信服感、在事业上有成就感、在社会上有荣誉感),并把教师职业建成“让人羡慕的职业”。
为促进师范生就业,推进教师资格免试认定改革,让真正乐教、适教、善教的优秀人才进入教师队伍后备军,教育部于2020年9月印发了《教育类研究生和公费师范生免试认定中小学教师资格改革实施方案》。该《方案》提出,“实施免试认定改革的高等学校应根据培养目标分类对本校教育类研究生、公费师范生开展教育教学能力考核,考核合格的2021届及以后年份毕业生可凭教育教学能力考核结果,免考国家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部分或全部科目”。
在此之前,为应对新冠疫情对毕业生就业造成的不利影响,教育部还出台了“先上岗,再考证”的临时应对措施,这既体现了政策的灵活性,也体现了党和政府对毕业生的人文关怀,也使师范生的成长环境得到了进一步的优化。
师范生就业竞争力尚不均衡
党和国家对师范生的成长关怀备至,出台了诸多有利于师范生成长成才的政策。随着国家对教师队伍的扩充和招聘规模的扩大,编制待遇有保障、教育培训越发完善、招聘规模稳步提高,教师行业的吸引力不断增强。但由于高校毕业生总人数持续上升、用人市场结构性矛盾不断增强等客观原因,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不少非师范毕业生(含非教育类毕业研究生,下同)开始涌向教育系统,从事教师工作。
2020年初突发的一场新冠疫情使这种趋势更加明显,疫情期间“先上岗,再考证”的政策,也为非师范生进入教育行业成为一名教师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这使得本就竞争激烈的师范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表1为华中师范大学近四届非师范毕业生进入教育系统(包括高等教育、中小学教育、幼儿园教育和培训机构任教等)从教的情况。
从图1和图2可以看出两个趋势,一是无论人数还是比例,非师范毕业生到教育系统就业的均呈增长趋势;二是高学历非师范毕业生到教育系统就业的人数和比例均高于低学历非师范毕业生,这也说明了教育系统招聘时对学历的要求在不断提高。这种态势明确地告诉我们,师范生面临的非师范生的竞争对象,主要来自于高学历群体。
实际上,当前师范生面临的就业压力并非仅来自外部,另一种更直观的就业竞争压力来自于群体内部。这种压力的形成,主要是师范生个体之间明显的差异性。主要表现为就业竞争力的不均衡,即有些师范毕业生(含教育类毕业研究生,下同)接到多所名校邀约,而有些师范毕业生却屡战屡败,便会觉得压力越来越大。
表面上看,就业竞争力的差异性是由于学习成绩、教学技能或学历层次,甚至毕业学校的层次不同等原因造成的,但本质上还是由于自我发展意识或发展能力不足造成的。
现实中,不管是哪种类型的师范生,都有忽视个人发展的人群存在。之所以忽视个人发展,第一是因为他们在认知上存在一些误区。比如,有些人认为,进了师范专业,左右都是要做老师的,不需要再对人生进行规划了;少数公费师范生甚至认为“学好学坏一个样”,反正国家会“确保就业”的。第二是因为角色意识不足造成的客观现实,这类师范生往往没有意识到“我们所做的事情都是由我们所承担的角色决定的”这一基本道理。比如学生以学习为主要任务,是由“学生”这一角色决定的,教师“立德树人”是由“教师”这一角色所决定的,我们“见义勇为”是因为我们承担着“公民”的角色。角色意识的缺位,导致了那些师范生理不清或认识不到自己未来的使命和任务,更不知道该如何规划自我、发展自我。第三是选择不当导致的心理落差,比如高考填报志愿时没有发挥自主意识,而是听从了父母、老师或其他人的建议,这类师范生最关键的问题是生涯决策能力不足。第四是职业信念不够坚定或没有建立起来,这类师范生多是因为对未来从教的信心不足,信念不够坚定,对未知的未来充满着顾虑,或者对教师之外的其它行业的从业人士接触过少,只看到教师的辛苦,或者受到因职业信念较低而习惯于叫苦抱怨的教师的负面情绪的影响。第五是由于适应不良造成的。对于一些适应能力欠缺的师范生来说,从一个学段进入另一个学段学习,由于生活环境、学习方式等的变化而造成了一些困惑,这些困惑如果不能及时得到疏导,便会出现适应不良的情况。
新时代教师的成长之路新时代教师的成长之路
无论是以上哪种情况,在就业中就会直接表现出不适应竞争、不符合岗位要求,进而影响求职的情况。提高求职中的核心竞争力并非一日之功。在就业过程中,我们能做的是学会选择,选择与能力相匹配的岗位,在客观认知自我的前提下,精准投递简历,寻求机会。或许初次任职的岗位你并不满意,但这并不会阻碍你向深扎根汲取能量,等待厚积薄发之时。
当前,师范生的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发展满含着党和国家的殷切期望。《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明确的建设目标,拟分“两个阶段”(2018-2013年、2014-2035年),围绕提升教师的“三项核心素养”(即综合素质、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建成“三级梯队”(即,数以百万计的骨干教师、数以十万计的卓越教师和数以万计的教育家型教师);《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的意见》(以下简称《卓越教师2.0》)对教师应具备的素养进行了进一步的细化,包括师德养成、专业素养、信息技术能力等;新一轮高考制度改革则倒逼教师应该具备生涯辅导的技能。同时,“人民期待更好的教育”,社会需要发展进步等要求,也为师范生未来的发展提出了实实在在的要求。
基于此,我们梳理出了“一体两翼三核四驱”的师范生发展框架,供广大师范生们参考,希望可以助你在职业发展和求职路上一臂之力。
“一体”,即传播知识,这是教师最基本的使命和任务。但传授知识不是教师的唯一职责,因此,教师还需要发其它方面的能力和素养。
“两翼”,即生涯辅导技能和信息技能。生涯辅导技能是新高考的现实需求,也是教师育人的重要载体,只有当学生树立了生涯发展意识,其学习和工作的动力才有源泉;运用信息技术能力已经成为新时代教师的必备技能之一,《意见》提出,“教师主动适应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积极有效开展教育教学”,《卓越教师2.0》也提出,推动人工智能、智慧学习环境等新技术与教师教育课程全方位融合,由此可见,能否熟练运用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新时代教师胜任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三核”,即“三项核心素养”是指综合素质、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意见》明确提出要把这三项核心素养的大幅提升作为2035年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卓越教师2.0》也再一次重申了这一目标。
“四驱”,是指教师的品德影响力、创新力、职业认同与职业信念、终身学习理念。这其中,品德是重中之重,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该问题,《卓越教师2.0》将之总结为四个“四”,即“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和“四个服务”,并要求细化落实到教师培养全过程。
创新力的重要性自不必说,没有具有强创新力的教师,就培养不出具有创新力的学生,没有具有创新力的学生,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和希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事业就会面临巨大压力和挑战。
我们曾经在对一些非师范生的访谈中发现,有些同学之所以没有报考师范专业,是因为有的中学老师对他们说,“教师职业太辛苦”,“不建议报考师范专业”等,这就反映了某些教师的职业认同和职业信念问题,一个对教师职业认同感强、职业信念坚定的教师,一定会乐在其中,并希望自己的“得意门生”从事这个职业。因此,我们有时候会说,一个教师是鼓励还是反对自己的学生报考师范专业,是测试一个教师职业认同和职业信念的“试金石”。而教师的职业认同与职业信念恰恰是一个教师能否真正乐教、适教、善教的重要因素,也是教育教学能否取得实际效果的关键所在。
终生学习理念则是所有人都应当具备的理念,作为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教师,理应当首当其冲,走在前面,做好表率。
面对这样的发展框架,师范生同学们是不是有一种“望而生畏”的感觉呢?不过我相信绝大多数师范生会把这作为一个挑战,并勇敢应对。毕竟,无论进入什么行业从事什么职业,都会有能力、素质要求的,且要求未必就会低于这个标准,相比之下,只是发展方向不同而已。
职业生涯发展的关键在于行动,《易经》云:“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我们应效法这种精神,遵从这一规律,在生涯发展的过程中不能停歇,不能偷懒,只有踏踏实实,勇往直前,才能让个人的生命价值最大化。
马克思说,人类有一个“共同的目标——使人类和他自己趋于高尚”,为了实现我们的目标,我们需要选择一个“最适合于他、最能使他和社会都得到提高的职位”,“选择一种能使我们最有尊严的职业”,在我们这样的社会主义社会,在我们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教师职业值得你拥有。
来源:中国大学生就业
主办单位:湖北文理学院招生就业工作处 地址:湖北省襄阳市隆中路296号 邮政编码:441053 联系电话:0710-3590015 QQ:604989317
Copyright © hbuas.91wllm.com All Right reserved 沪ICP备10005749号-3